游客发表
汤用彤说:玄学的产生与佛学无关,因为照以上所说,玄学是从中华固有学术自然的演进,从过去思想中随时演出‘新义,渐成系统,玄学与印度佛教在理论上没有必然的关系,易言之,佛教非玄学生长之正因。
发蒙即开启民智,澄明此在。⑧蒙之亨,在于蒙有展开性,有破除蒙的可能。
②[清]段玉裁注、许惟贤整理:《说文解字注》,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,第998页。启蒙就是要告诉人们何者为重,何者为轻。教育之道就是将此在从日常生活的沉沦中超拔出来,让人摆脱蒙昧无知的状态。师道以敬为核心,其实是此在反身性的表现。③蒙因何而亨呢?这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。
果行如泉水之破艮必行,这是一种因智带来的果行,育德则以艮为限,仁者静。在此在本质的时间性规定中,时中就是当蒙以养正时,此在能够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,为将来成就至圣之功打下基础。可以说此后五四新文化对中国旧文化的汹涌荡涤之潮,非源起于胡适等海归西学派,而发端于历变革失败,痛定思痛的梁启超等人。
用,功用,一切善因善果。这时梁启超发表《欧游心影录》,大谈旅西感言,口气是对时下青年学子的忠告。老子之学,形同祸水,流播学界,影响甚坏,故纵横家言实出于此,而法家未流,亦利用此术。虽然此药服下之后,头晕目眩,会让人对药效发生怀疑之心,然而药经瞑眩,乃可以瘳疾,最终可收良效。
若是没有这样的第一人,天下应做之事,历数十年、数百年,石沉大海,云散太虚而已。认识老子就是要领会自然。
故儒学统一者,非中国学界之幸,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。梁启超强调:老子口口声声不为天下先,误导天下人畏败而惮先,天下遂腐坏不可收拾。梁启超的今生今世,活在前一种为社会奋斗奔忙中,殊不知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充盈与精神的满足,他遍寻知音,结果看上了道家,所以他说:最流行之儒墨两家皆不如此说,而实为道家所独有。体,本体、真如,不增不减。
[7]他盼望新中国、新世界如日之升诞生于东方,而要实现这个愿望犹待新学术的出世。梁启超为此感慨:老氏之学之毒天下,未有艾也。省察梁启超道家认识论的逶迤足迹及悟变过程,乃是深入探询道家研究史学乃至现代思想史的一项有益课业。在梁启超看来,吉田松阴之流,先天下以自取败者也,吉田松阴就是那种为天下先而最终牺牲的傻瓜。
他又指出造成这个恶的思想时代的缘由是因为恶的政治经济时代。) 在《序》中,梁说:《先秦政治思想史》乃为1922年给学生上课的讲稿,时讲时改,讲述此稿之两月间,从欧阳竟无先生学大乘法相宗之教理。
文化一统为合,文化多元为分,决定文化分合的是两个力:自力与他力。儒学依靠他力而一统、一尊,其学必退,必舍进化而凝滞。
[13] 《老子·第三十七章》。[10] 梁启超:《老子哲学》,北京: 中华书局1989年第23页。梁启超在《先秦政治思想史》中指出:老子有关文明的思考值得注目深省:彼宗固极力诅咒文明者也,然文明之本质,孰敢谓其中不含有宜诅咒者存。梁启超认为,老子思想常与佛家理论相合,对于老子来说所有的名相都是人类分别心的产物。老子是位最热心肠的人,说他厌世的,只看见‘无为两个字,把底下‘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。1899年,梁启超撰《自由书·成败》评老子不敢为天下先。
《易传》言:君子以自强不息,《中庸》言:不变塞焉强哉矫。[9] 二、欧游归来,刊《老子哲学》与《先秦政治思想史》,道家的新思考 1920年梁启超欧游回来,风尘仆仆,犹援笔疾书,写成《老子哲学》,于1921年5月、8月分两次,发表于《哲学》杂志第1期与第2期。
梁启超在书中说:春秋战国时期诸说并起,百家争鸣,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,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,而后儒学居独尊宝座,中国文化由盛而衰。道家认宇宙有一个静的本体,说我们必须用静的工夫去契合他。
[17] 胡适1919年出版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给予梁启超不小的震动,梁立志撰写属于自己的古代思想史,在观念认识上与科学先生胡适分道扬镳。梁启超接着论说:若是深一步研究老子的本体论,即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与实质的理论,就会发现,老子把一切都归结于道的存在与万能,而这个道又是虚无空茫。
其二、《老子哲学》写作在先,为1920年。章太炎在梁氏逝世之后所致挽联中写道: 进退上下,式跃在渊,以师长责言,匡复深心姑屈己。《先秦政治思想史》撰著在后,为1922年。萧统 《令旨解二谛义》语:无名相中何得见有名相? 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·羯罗拏苏伐剌那国》云:其义远,其文博。
《韩非子》有《解老》等篇。道家对于此等的毒害,揭破其假面目,实为刷新人心之一良剂也。
[5] 梁启超: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第72页。[19] 梁启超:《评胡适之〈中国哲学史大纲〉》,梁启超:《饮冰室合集?文集38》,北京:中华书局1989年,第60页。
大战刚刚结束,梁启超即亲往考察,所到之处硝烟犹在、哀鸿遍野,这使他一度筑就的西方梦境、一时树立的西学崇信趋于崩解。进入 盛邦和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梁启超 道家 儒家 。
自然,大自然与自然界乎?梁启超认为,自然的意义不限于此,老子所言自然乃自然而然,即面对客观的存在毋需添加,毋需减少,不必任何外力的干预,否则就是不自然,对天地规则的改作与假造。梁启超说明这样的意思:名相障目而不可信,举例来说,善与恶,福与祸,得与失,此为人间诸名相,人们总是喜善而憎恶,殊不知所喜之善,真的是善吗。梁以其一贯的漫溢感情的笔法如是陈说:为什么说到学外国就把中国什么东西都说得一钱不值、好象我们几千年与土蛮部落无异。说了以上的赞语,梁启超觉得还没有点中主题,又加重语气强调:道家最大特色,在撇却卑下的物质文化,去追寻高尚的精神文化,在教人离开外生活以完成其内生活。
自然两个字是这么的重要,以至梁启超认为老子创造了一个自然主义。门,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。
对于梁启超来说,基于西学理论,遂有对传统的严峻审视与激烈批判,而随着西学理论在梁启超信仰体系中地位的改变,其进化理论中自由理念的消淡,科学论的弃置与生命论的坚持,从启蒙第一线退却而转身站队于文化保守主义的阵营,这一切都成为形塑梁启超最后文化价值,进而推动其老子道教认识论改变的关键因素。梁启超夸奖《老子》是一部了不起的哲学书,老子的最大的功德,是替中国创造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,虽然是草创,但规模宏大,提出许多问题供后人研究。
梁启超把文化分成物质的文化与精神的文化,把人的生活,分成外生活与内生活,即社会江湖里的生活与内心潜思中的生活。他把老子思想与佛教经典《大乘起信论》相比较,颇具感慨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